当前,我国网络食品市场已成为食品行业新兴增长点,网络食品安全问题也随之增加。随着《网络食品安全违法查处办法》等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各电商平台及食品企业面临更严峻的市场考验,过去几年快速发展的生鲜电商在2016年也遭遇寒冬,不得不直面盈利模式等现实问题。在日前举办的2016网络食品消费蓝皮报告暨中国食品电商发展研讨会上的一组消费行为调查数据显示,超九成消费者担心网购食品安全问题。
电商进入迅速发展阶段
去年交易额达2200亿元
2016年,我国生鲜农产品网上交易额1000亿元,2018年预计超过1500亿元。我国网络食品2014年交易额800亿元,2015年1050亿元,2016年已达到2200亿元。其中,生鲜农产品在2015年的网上交易额达到544亿元,增长了87.7%,2018年预计超过1500亿元。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中国食品(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洪涛在研讨会上解读网络食品产业现状时表示,当前,食品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相对应的网络食品产业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同步得到了迅速发展。
那么,网络食品产业未来将如何发展?洪涛认为,标准化、规模化、多功能、品牌化、全渠道、国际化、智能化、体系化、社区化、法制化将成为网络食品安全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食品企业应凭借网络优势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化的优质服务,加强品牌建设。
综合类网站更受青睐
质量影响重复购买率
新京报社发布了《2016网络食品消费蓝皮报告》,该报告针对15个主流电商平台所售的160个食品进行测评体验。调查结果显示,在购买网络食品时,综合类网站较垂直类平台更受消费者青睐,有71.12%的消费者表示在该类平台网购过食品,而在微商上购买的人群最少,仅为22.84%;便捷性、品种丰富和价格低廉是促成网购食品行为的三大理由,比例分别为71.12%、65.52%和62.07%;在影响网购食品重复购买率的因素中,食品质量最影响消费者的重复购买率,81.9%的消费者选择了“食品质量”,其次为“综合性价比”(59.91%)和“优惠促销”(52.59%)。此外,商家的信誉记录、服务质量、支付的便利安全也是许多消费者在决定重复购买时关注的问题。同时,假冒伪劣和食品安全成为阻碍消费者网购食品的最大要素。
食安没有“零风险”
监管必须“零容忍”
针对网络食品产业现状,国家质检总局原总工程师刘兆彬从法治、政策角度,对网络食品监管现状及突破进行了解读。
“目前,我国网络食品经营与监管基本已达到有法可依,但监管机制仍需完善。”刘兆彬认为,高标准的监管需求相对需要更优质的检验检测实验室、信息化可追溯系统,监管部门团队也急需增员壮大。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不够高效以及在企业激励机制和社会共治制度上、设计上还存在不足。
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但监管必须“零容忍”,因此要充分调动多方利益主体共同治理。刘兆彬强调当下完善社会共治体系的重要性,并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法治社会决定了我们要将问责设定为体系核心,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第二,建立公开透明、信息对称为核心的舆论共治体系,充分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并熟练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第三,建立以责任利益对称的绿色产业价值链;第四,建立绿色网络平台。”刘兆彬表示,食品人要把质量当成为一种信仰,质量安全是产品的根本,因此,要严格把好质量关。
国家食药监总局高级研修学院博士后肖平辉表示,“互联网+”连接一切,但“互联网+”的网络安全不容忽视。尤其是以食品为代表的电商,关乎每个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因此,需要法律监管、社会共治的共同参与,保障网络食品安全。
会上,各大网络食品电商负责人针对“网络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境与对策”“食品电商的产业升级”两大议题进行了研讨并提出创新措施和建议。
中粮我买网品牌总监于笑海表示,食品安全是一个链条。作为垂直电商,在模式上要发挥自营优势,确保从上游和存储等各个环节是自己做;要与供应链之间相互配合,减少不可控的因素,做到全链条的把控。
地道龙江创始人袁峰分析称,目前行业大部分检测和监管还是倾向于产品标准、指标和检测手段。事实上,过程监管更重要,对产业链细节的监管,才能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真正的监管标准应该是全程可控,消费者可以识别的标准。
每日优鲜CFO孙原表示,食品安全监管有两只手,一只手是制定最基础的标准,另一只是市场化的手,鼓励企业进行主动化的品控。建议优秀的零售商与政府联合设立基金,把上游优秀的新农人的努力和付出体现出来。(记者 付敖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