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包括比利时、荷兰、德国在内的至少7个欧盟国家发现含有杀虫剂氟虫腈成分的污染鸡蛋,这一事件引起全球关注。据悉,氟虫腈是用于杀灭跳蚤、螨和虱子的杀虫剂。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对人类有中度毒性”的化学品,欧盟因此禁止在人类食品产业链的畜禽上使用该杀虫剂。事实上,比利时食品安全局早在6月份就发现从荷兰进口的鸡蛋中含有氟虫腈,荷兰随后启动调查,查出有147家农场的鸡蛋含有氟虫腈成分。但由于比利时方面隐瞒问题,致使污染鸡蛋进一步扩散,波及更多国家。
中国政府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质检总局发表声明称,我国对进口禽蛋及其产品实施严格的检验检疫准入管理,目前包括荷兰在内的欧盟各成员国的新鲜禽蛋和禽蛋产品均尚未获得检验检疫准入资格,不能向我国出口,请中国境内消费者不必为此担心。质检总局还提醒在欧或即将赴欧旅行的中国公民关注此次欧洲污染鸡蛋事件的进展,谨慎食用上述被通报国家的禽蛋及禽蛋产品。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这一事件在国内并未引起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强烈反应,而媒体报道的措辞也非常冷静客观。这既表现出媒体在对待食品安全事件方面已变得比以往成熟起来,也反映出社会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信心已大大增强。网友跟帖也没有大惊小怪,而是相当平静,一般都是“食品安全问题哪儿都有,这是世界性难题”之类理性评论。
我们知道,欧盟及其成员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既完善又成熟,在全球范围内称得上食品安全程度最高的地区。在如此“让人放心”的地区发生污染鸡蛋事件,并不表明国际食品安全环境变得更加糟糕了,也不表明欧盟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致命的漏洞,它仅仅表明,食品安全问题既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失。而这一事件本身也印证了那句话——食品安全永远在路上。现在还要加上一个限定:“在世界各地的路上。”
网络图片
关于食品安全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目前早成共识。不久前,第四届“全球食品安全倡议(GFSI)中国主题日”在北京举行,本届主题日的主题是“全球食品安全愿景:应时而变”。该主题所“应”之“时”,正是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而所求之“变”,既是观念上的转变,更是行动上的应变。GFSI主席麦克·罗巴克(Mike Robach)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以中国的“三聚氰胺奶粉”和“欧洲马肉冒充牛肉”事件均产生全球性影响为例,说明“食品安全问题过去可能只是一个地区性问题,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区域的问题已经蔓延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而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罗巴克认为,世界各国及相关组织展开合作,是唯一有效的途径。
在4月份于北京召开的2017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上,欧洲食品安全局前局长、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教授帕特里克·沃尔在分析全球供应链食品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时表示,建立可持续的食品供应链涉及全球诸多国家及相关组织,也涉及监管、环境、科学、技术、市场和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而在同一个“地球村”里,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基本规则以及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是各国和地区展开行动的基本遵循;任何国家都不能持骄傲自满的态度,只有合作才能促成最后的食品安全。
当然,实现食品安全全球共治,除了要制定一些基本规则和标准,还要有更具体的行动。各国共同商讨国际食品安全监管合作,打造可信赖的全球食品安全监管链条,分享资源和相关信息,这是共同保障全球食品安全的大前提。基于此,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尽管目前各国已经开始建立一些信息沟通和报告机制,但是各有关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仍然不够高效,应当考虑在食品安全应急方面建立通畅的全球信息共享机制。另外,全球食品供应链在各国之间已成相辅相成之势,今后要重点推进国际司法协助,建立统一的法律框架并明确各方责任。
在全球范围内,“食品安全永远在路上”这一表述呈示出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而该表述隐含的主语,不只是任何国家和地区,也包括每一位消费者。只有全球市场中包括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企业乃至每一个消费者在内的所有主体,都在食品安全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实现人人参与的全球共治,世界食品安全环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人类在“地球村”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诗意的栖居”。(胡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