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甜蜜产业”让群众日子越过越甜
首页> 食品频道> 食品要闻 > 正文

“甜蜜产业”让群众日子越过越甜

来源:科技日报2022-01-05 14:1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仲冬季节的广西柳州市柳城县各乡镇,大片甘蔗林如轻纱蔓般随风摇曳,蔗农们挥舞着镰刀砍收甘蔗,载满甘蔗的货车往来穿梭,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除去蔗种、肥料、人工等费用,种蔗纯利润能达到500元/亩。”社冲乡仓贝村蔗农陆建方介绍说。

  去年12月初的一天,柳城县凤山糖厂鞭炮轰鸣,2021/2022年榨季生产正式开始,各乡镇蔗农陆续投入榨季甘蔗砍收各项生产。

  作为国家糖料生产基地县、广西糖料蔗生产重点县和广西高质量发展进步县,柳城县致力于优良甘蔗品种推广,加快机械化作业和新技术的运用,积极制定并落实政策补贴,全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甜。

  收入稳定全靠甘蔗品种好

  “家里的甘蔗种植规模已扩大到120亩,预计产量550吨,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甜。”如今,龙头镇旗山村梁金芝不仅顺利还清所欠的四五万元外债,家里还用上了五菱小汽车。

  2017年,梁金芝一家被列为低保贫困户,上有七旬老母,下有两个娃,家庭经济条件十分困难。

  在帮扶干部的支持和帮助下,她获得了贴息贷款,租下50亩土地,加上自家30亩畲地,全部种植“桂柳05136”甘蔗新品种。2018年,靠着80亩土地产出的480吨甘蔗,她一年的收入就超过20万,当年就甩掉了贫困帽。

  上榨季,柳城县蔗糖稳步发展,农民种蔗总收入达到12亿元。而种植甘蔗的脱贫户在3700户左右,脱贫户人均种蔗收入约7000元,成为稳固脱贫的关键因素。

  “2021年天旱,全靠品种好,管理到家,过完年再砍的话,我的甘蔗亩产也有七八吨。”大埔镇洛崖村“种蔗牛人”何其龙一脸自信。

  他采用多年独创的宽行距、高培土科技方法种植的18亩“桂柳05136”长势好、不倒伏。近期,柳州市等地的技术专家闻讯前来一探究竟。

  目前,由柳城自主研发的甘蔗新品种“桂柳05136”“桂柳一号”等因适应性、抗旱性、糖分、宿根性方面均优于以往品种,已成为广西甘蔗高产高糖“双高”基地建设主推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已超过400万亩。其中“桂柳05136”选育与推广应用项目荣获柳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每年给柳城县带来数亿元的增值效益。

  2016年以来,柳城县在全县范围主推“桂柳05136”甘蔗新良种,给予蔗农一定的种植补贴和原料蔗进厂加价政策,不仅促进了全县品种更新换代,而且为实现甘蔗增产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政策帮忙群众种蔗有动力

  “2021年,我们在健康脱毒苗、半径留种、改扩种等甘蔗产业发展的补贴就发放了652万元。”大埔镇政府糖办主任邹湘菊说,这几年,县里扶持乡镇甘蔗生产的资金投入有增无减。

  近年来,柳城县委、县政府及辖区制糖企业积极制定并落实政策补贴,以激发蔗农的生产积极性。每年,县级财政、制糖企业用于扶持柳城甘蔗改扩种、良种、机耕、机收等方面的补贴资金就达8500万元左右。

  2021年,柳城县制定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方案,对符合申请贷款、续贷展期、追加贷款等条件的539户脱贫户及时给予2540多万元的贷款支持,为他们发展甘蔗产业提供了动力。

  太平镇杨梅村脱贫户周广露便是其中的受益者。周广露说,去年,靠着家里种的29亩甘蔗,加上水稻种植等方面的经济来源,家庭人均纯收入差不多达到1万元。

  正是得益于各项惠农政策倾斜,柳城县蔗糖业连续多年保持稳定发展,蔗农增产增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三五”时期,柳城县加大推进蔗区道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甘蔗高产高糖“双高”基地23.46万亩。2021年,柳城县蔗地机械深耕深翻面积为14.25万亩,地膜覆盖栽培11.05万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柳城县糖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柳城县在构建蔗糖产业链向科技、生态环保方面发展做出有益探索和尝试,初步形成糖料蔗种植、制糖生产、糖蜜制酒、糖蜜制酵母、滤渣产肥等循环经济体系。同时,部分企业将甘蔗秸秆、叶子进行再加工再利用,将甘蔗秸秆“变废为宝”,生产青贮、颗粒饲料等,让每根甘蔗都被“吃干榨尽”,既拓展了蔗农的增收渠道,也实现了生态环保。记者刘昊 通讯员 邓克轶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在辽宁沈阳开幕

  •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闪耀智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植物在漫长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催生出丰富多元的物种谱系。9月2日,《细胞》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宁国贵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月季香气基因起源的新机制。
2025-09-05 10:06
今年8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为医疗科普立了“规矩”。
2025-09-05 10:02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如同水、电一样重要的基础资源。我国算力发展情况如何?未来着力点在哪儿?
2025-09-05 09:54
算法技术的赋能强化了传统意识形态风险,算法的自我进化制造了意识形态黑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优化治理智能算法技术意识形态风险的新路径。
2025-09-05 09:4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道远教授、毛竹教授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行星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研究首次在地球以外的行星中确认了固态内核的存在。
2025-09-05 09:41
据世界气象组织2日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最新通报,拉尼娜现象有可能从今年9月起回归并影响未来数月的全球天气和气候状况。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而厄尔尼诺现象则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的现象。
2025-09-04 09:47
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2025-09-04 09:44
正确掌握储存技巧和使用习惯,才能发挥冰箱的功能,保障家人饮食健康。
2025-09-04 09:39
这不是惊悚小说,也不是玄幻剧,而是世代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和海洋巨兽的别样相遇——这是鲸和海豚的骨头。从意外搁浅偶然获得,到渔业生产相对频繁打捞,闽南的“新鱼骨庙”(阴庙)呈现出和历史上的鱼骨庙截然不同的样貌。
2025-09-04 09:37
9月3日,某潜艇支队某艇员队组织收看阅兵仪式直播,铿锵有力的步伐、全新亮相的装备、转型跨越的成就,让他们动容,更让他们振奋。南昌舰的入列,标志着海军驱逐舰实现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首次突破万吨级设计,在航母编队体系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5-09-04 09:32
日前,我国科学家近日成功研制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首次实现全频段、灵活可调谐的高速无线通信,有望为未来更畅通可靠的6G无线通信提供保障。为此,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历经4年,自主研发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
2025-09-03 10:01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牵头完成的“基于耐盐植物和土壤调理剂的滨海盐碱地高效利用技术创制与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滨海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方案。基于各项研究,团队开发了4种抗盐剂、2种盐碱地土壤调理剂等盐碱地培肥改良系列产品,为盐碱地快速培肥和障碍消减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9-03 10:01
9月1日起,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新国标进一步增强了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功能,增加了北斗定位、通信和动态安全监测功能。
2025-09-03 10:00
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增设的群众赛事项目,被称为“空中F1”的无人机竞速备受瞩目,该项赛事决赛举办地深圳近日也掀起了无人机竞速热潮,市民和游客在公园里就能过一把“飞行瘾”。据介绍,深圳中心公园位于深圳核心区域,无论是深圳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无人机爱好者,都能轻松快捷到达这里。
2025-09-03 10:00
油菜、白菜、甘蓝、萝卜是大众最熟悉的十字花科作物,也是食用油和蔬菜的主要来源,然而它们都受到同一种毁灭性病害——根肿病的威胁。基于GSL5功能研究和团队所创制的材料,他们还揭示了有趣的病菌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即病菌致病和寄主抗病反应机制。
2025-09-03 10:00
点击羽绒服胸前的按钮,2秒即可速热,实现四档温度调节……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现场,一款造型时尚的智能温控羽绒服吸引不少观展者驻足围观。
2025-09-02 10:23
当地时间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2025-09-02 10:21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昨起实施。为保障新国标在本市顺利推行,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在京销售电动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约谈指导会。为保障新国标平稳落地实施,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抽检,保障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
2025-09-02 10:18
会空翻、格斗,能叠衣、调饮,善聊天、“思考”……前不久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机器人本领“进化”、各显神通,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如今,从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到工厂培训的“最强大脑”,再到装备升级的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5-09-02 10:15
零碳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节能降碳,光靠“外套保温”不够,在园区地上、地下,还有“血液循环”系统来“保持恒温”。
2025-09-02 10: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