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高温下多结实82.1%,水稻也能“心静自然凉”
首页> 食品频道> 食品要闻 > 正文

高温下多结实82.1%,水稻也能“心静自然凉”

来源:文汇报2022-01-11 14:2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记者许琦敏)全球气候变暖,夏季热浪突袭,植物如何安然度过?科学家发现,除了调动能量主动“防中暑”,植物还拥有“心静自然凉”的佛系抗热法门。日前出版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植物学》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林鸿宣课题组的新发现,他们成功分离克隆了一种水稻抗热基因,可降低热响应,未来有望通过分子设计培育“不怕热”作物。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的一大重要问题。据报道,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将会对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带来3%至8%左右的减产。目前,科学家已将此次新发现的抗热基因成功导入广东优质稻品种华粳籼74中,培育出了新的抗热品系。在高温胁迫下,该品系的苗期成活率提高8-10倍,单株产量增幅达54.7%,结实率增幅达82.1%。

  植物在与高温的长期对抗中,进化出了不同的应对机制:一种是通过“积极应对”来提高自身对于高温逆境的应对能力,比如及时清除高温下积累的毒性蛋白、活性氧等,从而减少高温对植物体本身的损伤;另一种方法则是通过“以静制动”,通过使自身钝感,减少热响应消耗,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并在热胁迫结束后能够快速“灾后重建”,以提高热胁迫下的生存能力。

  通过遗传学手段,挖掘抗热自然基因位点并对其调控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作物抗热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定位难度较大,尤其与抗热等复杂性状相关的位点,挑战更大。

  继2015年成功定位克隆了水稻首例抗热基因QTL位点TT1后,林鸿宣研究组最近又成功分离克隆了水稻抗热基因位点QTL TT2。通过回交,研究人员成功将其导入广东优质稻品种华粳籼74中,从而培育成了新的水稻抗热品系。

  由于TT2基因位点在各类作物中广泛存在,并高度保守,例如在小麦中有75.6%的同源度、玉米中有53.7%的同源度,因此该抗热基因在抗热作物的遗传改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被挖掘、分离和克隆到的很多抗热基因,几乎都是通过‘积极应对’的方式来提高水稻的抗热能力。”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博士后阚义解释,然而在高温胁迫下,植物光合作用受阻,能量处于高度匮乏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消耗能量的主动应对策略会造成“能量惩罚”,并最终导致产量降低。因此,“以静制动”的方式则为植物抵御高温提供了一种新策略。TT2基因位点就是通过“以静制动”的方式赋予水稻抗热能力。而且,该基因在育种应用上更为便捷,可大大缩短育种周期。

  《自然·植物学》同期在线发表了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司科特·海耶斯博士撰写的评论文章《蜷缩以避暑》,称其是抗热研究领域的一大重要进展,有助于人类应对在快速变暖的地球上出现的粮食安全问题。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