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食品频道> 食品要闻 > 正文

预制菜产业能否突出重围

来源:中国食品报2022-03-23 10:17

“省时”“美味”成消费者追捧主因

  一个人做一桌菜有多难?答案可能是像订外卖一样简单。在生鲜电商App中的“半成品专区”,经过洗、切、辅料配制等预加工的冷藏菜品应有尽有——从尖椒土豆丝、西芹虾仁等家常菜,到佛跳墙、花胶鸡等“硬菜”,再到寿喜锅、冬阴功汤等异国料理,下单送达后只需简单加热,一桌丰盛菜肴就齐了。“预制菜”成为“宅经济”的新机遇,已在线上悄然走红,吸引网友频频下单。

  《报告》显示,预制菜一般可按食用方式分为4类——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2000年前后,中国陆续出现半成品菜生产企业。近些年来,外卖平台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料理包市场规模的扩大。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预制菜需求激增,餐饮商家也顺势推出了预制菜年夜饭,预制菜话题热度高涨。

  调查发现,年轻人更容易接受预制菜。年龄在22—31岁的消费者占比超过43%,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占比超过80%,多数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核心评价是“省时”和“美味”。由此可见,在工作节奏快又追求吃得好的城市生活中,解决“不会做、不好吃、没时间”的厨房难题,是预制菜获得网友青睐的重要原因。年轻消费者对预制菜的高接受度也悄然引发年夜饭餐桌上的新变化。例如,京东生鲜今年1月的预制菜整体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同比增长94%,新雅大厨年夜饭礼包、西贝八道精品菜礼盒热销。

  根据艾媒咨询的调查,超过五成的消费者从小红书、微博等内容分享平台了解预制菜的相关资讯。同时,有近五成的用户在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各大短视频平台获取预制菜信息。在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实,国民收入的逐年增长,国内餐饮市场的回暖,连锁餐饮品牌数量的增加、餐饮企业降本增效的需求、冷链物流和保鲜技术升级等因素的驱动下,我国预制菜行业正茁壮成长。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表示,中国预制菜行业正在朝家庭小型化、食品消费便捷化以及品质化发展。消费者购买预制菜除了自己食用,还当作礼品馈赠亲朋好友。因此,预制菜品牌形象的树立,以及品牌知名度的增强将是预制菜企业今后需要关注的重点。

预制菜打开全新市场空间

  张毅表示,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提升、消费观念的改变、冷链技术的进步、餐饮连锁店的增长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利好,预制菜品的需求量将不断提升,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将保持20%左右的增长率高速增长,发展前景广阔。预制菜产品形态日益多样化,在日常餐饮、休闲食品、海洋生鲜等诸多领域均可看见预制菜的身影。目前,我国的预制菜产业链由上游的原材料供给,中游的工厂加工处理,以及下游的B端、C端消费者串联而成。从预制菜销售火热中受益的不止有企业端,还有上游养殖户。

  销量火爆的预制菜,为农产品打开了全新的市场空间,推动农业搭上产业化发展的快车。有农户表示,自从和做预制菜的企业进行合作以来,不仅扩大了养殖规模,收益也比之前更有保障。

  预制菜作为农产品深加工的新形态,已经引起许多企业关注。例如,在广东一家水产公司,研发经理黄勇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通过产品试吃会,收集预制菜食材、口味、烹调工艺的意见,推出符合大众口味的预制菜。黄勇认为,工业化的烹饪设备与厨师现场做菜截然不同,预制菜研发的难点就在于利用工业化设备,使产品最大限度地接近厨师的味道,还原厨师的风味。该公司研发出的青花椒烤鱼,目前已实现规模量产。一条罗非鱼经过宰杀、腌制、预加热、调味、速冻后,便能走入商超货柜,成为加热即食的烤鱼预制菜。据介绍,青花椒烤鱼一上市就受到市场欢迎,如今已经远销海外。这款预制菜产品的成功,不仅使企业受益,还带动了产业链上游的罗非鱼养殖。

  《报告》显示,预制菜B端用户的需求前三位分别是减少损耗、减少流程、节约厨房空间。而C端消费者的主要诉求则是省时、健康、性价比高。业内人士表示,预制菜为“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搭建了桥梁,并且互联网多元化营销助力预制菜快速触达C端客户,让消费者吃得又快又好。

短板问题亟待解决

  《报告》显示,消费者认为预制菜行业需要改进的问题,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预制菜的口味复原程度(61.8%),预制菜的食品安全问题(47.8%),预制菜向种类多样化发展(47.2%)。业内人士表示,改善消费者普遍认为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企业赢得更多消费者的喜爱和信任。

  业内人士称,预制菜的品质、安全问题值得关注。主要是目前的预制菜相关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地方特色比较强,再加上缺乏统一的预制菜产品标准体系、操作规范流程等,导致预制菜在这些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另外,预制菜的价格、卖相等可能会影响消费者对预制菜的选择。在淘宝上搜索预制菜时发现,比如像佛跳墙的价格在100—1000元之间不等,孰优孰劣消费者比较难判断。而且从网上对预制菜的评价来看,卖家图和买家图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些问题或许都可以归结到“标准化”上,从一些预制菜的生产标准上来看,采用的是《速冻调制食品》(SB/T 10379)行业标准,尚无统一的国家标准。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定行业标准,对预制菜的原料、药残等做出统一规定,规范并推动行业发展。此外,还建议国家出台政策扶植预制菜园区建设,健全预制菜产业发展工作机制,着力构建上下游产业互联、专业分工明晰、产销及配套企业相对集中的“加工产业带”或“加工园区”,提高准入门槛,构建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动预制菜行业健康发展。

  业内人士同时表示,同质化的预制菜产品难以满足更多的消费者,因为不同地区口味众多。对于企业来说,应该从建立产品壁垒的角度出发,做好口味上的突破和改进,毕竟消费者需要的不是千篇一律的产品。其次,更好地贴近消费者,预制菜对物流配送和冷链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跨区域流通时要进一步保证产品的新鲜度和时效性。选择与一些生鲜电商进行合作,能够推动预制菜的普及、触及更多消费者。通过匹配消费者的核心需求,解决行业短板问题,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

  (王宁 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2年03月23日07版)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 天空之眼瞰雄安:拔地而起的“未来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