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守护“舌尖上的幸福”
首页> 食品频道> 今日关注 > 正文

守护“舌尖上的幸福”

来源:人民日报2022-05-10 14:3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各地践行大食物观,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山里的野生菌,护得好、卖得俏;海里的水产品,养得好、种类多;田里的稻与虾,同生长、产出丰……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人们的食物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是树立大食物观、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应有之义。

  唱“林草戏”、念“山海经”、打“科技牌”,我们身边的自然资源都能产出舌尖上的食物。各地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等,食物供给更多元,居民餐桌越来越精彩。

  顺应消费需求,林下产业做大做强

  凉拌沙松尖、苜蓿花炒蛋、蕨菜炖土鸡……一桌丰盛的菜肴,食材取自附近的山林。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狗街镇小哨社区村民曹福华开办了一家农家乐,“到6月份,游客就能吃上菌子餐了!”他口中的菌子,是干巴菌、牛肝菌、青头菌等云南产出的野生菌。

  小哨社区拥有1.5万亩林地,森林覆盖率72.8%。茂密的森林孕育了丰富的林下资源,野生菌就是其中之一。干巴菌,是小哨社区盛产的野生菌里经济价值最高的一种。

  为更好发挥干巴菌的经济价值,当地推出“包山拾菌”的集体经济运营模式,将出产野生菌的林地资源按照野生菌产量,以分片竞包的方式,承包给村民统一管理、采摘、销售。“包山拾菌”有效增加了菌源,有利于保障野生菌品质。“社区参与承包的有50多户,去年平均每人分红收益近4000元。”小哨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李海彬说。

  “包山拾菌”对保护生态环境也有帮助。曹福华承包了一片菌山,占地700多亩,他经常到山上为林地浇水,增加林子湿度。“只有好林子才能长出好菌子,保护森林就是保护干巴菌,守护生态就是守住钱袋子。”曹福华说。

  去年,曹福华承包的林子收获了400多公斤干巴菌。除了销售到市场,菌子也是自家农家乐餐桌上的主角。“7月份就有游客进山采菌子,采完直接在农家乐加工,一天要接待十几桌客人。”

  今年,老曹还在林子里养了几十只鸡鸭。“鸡鸭吃杂草、吃害虫,粪便能肥土,让林子长得更好。”老曹计划,下一步再散养些牛羊,集养殖、采摘为一体,充分利用好林下资源。

  “森林蕴藏着丰富的食物,是天然的大粮库。”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杨忠岐说,森林中多种多样的动物、植物种子、果实或叶子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向森林要食物的潜力巨大。目前,全国以林下种植、养殖、采集等为主的林下经济年产值超9000亿元。

  今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的《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指出,重点发展林下中药材、林下食用菌、林下养殖及林下采集加工等,引导加工企业向林下种植养殖集中区延伸。到2025年,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总面积达6.5亿亩,林下经济总产值稳定在1万亿元以上,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达800个。

  政策配套给力,大海变成“蓝色粮仓”

  从山林大川到江河湖海,拓展食物来源,眼光还要放得更远些。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选择更加多样,水产品作为第三大食物蛋白质来源,成为居民饮食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越来越多的鲍鱼、海参、螃蟹等海洋水产品,丰富了寻常百姓的餐桌。

  渔船从岸边开出5海里左右,轰鸣的马达声安静下来。官文生穿上潜水服,背上30多斤重的氧气瓶,跃入海中。作为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一家海产品公司的潜水员,官文生此行要潜到20米深的海底采捕海参。

  “上午出海,下午海参、海胆、海螺等各种海鲜就能发往市场。”官文生说,一个氧气瓶能支撑25分钟左右的水下活动,一次能采上100多斤海鲜。

  舟楫为马,耕海牧渔,海洋自古以来就是我们重要的食物资源宝库。调查显示,海洋中可供食用的鱼、虾、贝、藻及其他动物不下几千种;在全世界水产品中,有85%以上产于海洋。

  靠海吃海,如何耕好“海上良田”?近年来,长海县积极推动渔业从“猎捕型”向“农牧型”转变,以发展建设现代海洋牧场为契机,全力打造海上“蓝色粮仓”。自2016年以来,长海县获批10多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成为发展海洋渔业的有力支撑。

  政策给力,项目支持,长海县兴国金茂海产品有限公司加大投资力度,向海洋投入更多真金白银。公司总经理王立新介绍,目前,1万亩海洋牧场海域内累计投放了6000多块人工鱼礁和50万立方米的石料礁。

  “海底的人工鱼礁是各种海洋生物栖息的‘房子’,吸引各种藻类、鱼虾蟹聚集。”王立新说,“海洋牧场加快建设,水下各类生物明显增多了。”

  “海洋牧场基础设施为海洋生物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繁殖、栖息场所。近年来,在长海县的海洋牧场示范区内,海洋生物资源量增加30%以上,主要经济品种产量提高20%以上。”长海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任强说。

  科技赋能产出,稻田套养一田多收

  “现在是小龙虾上市的季节,我们的标准化虾稻田每天至少要产100斤小龙虾。”在湖北省潜江市龙居湾虾稻共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史翠珍一边从水中提溜出捕虾网一边说。

  在潜江的标准化虾稻田里,各种设施设备各显身手,成为农民的好帮手。在虾稻田边,史翠珍找到一个冒出头的水管,抽取最上面的一节,田里的水便往里面灌了进去,从田埂外的另一个出口流入水渠。“这些水管一节一节地埋在沟里,是用来控制水位的。”史翠珍说,水的深浅影响小龙虾繁衍速度和个头大小,这样的设计,既能精确控制虾稻田的水位,又能将水田里多余的水排出去,方便种植水稻。

  潜江市建设标准化虾稻田是从2011年开始的。在那之前,养殖小龙虾大多是人放天养,挣钱的农户并不多。

  如何改变这个局面,让农田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优质的食物?当地积极探索虾稻田的建设。沿着田埂挖出深一米左右的环形虾沟,种水稻时将农田水位降低,幼苗期和个头小的小龙虾就会跑到深水区的虾沟生长;待秧苗长结实了,再提高农田水位,沟里的小龙虾自然又跑回稻田,实现种植养虾两不误。为鼓励创新,市里还为改造水田的农户提供每亩40元的补助,标准化虾稻田建设加速推进。目前,潜江市共建成虾稻共作基地85万亩,其中高标准万亩基地13个、千亩基地70个。

  “一水两用,一田多收!实施虾稻共作,每亩可年产水稻1500斤左右、小龙虾400斤左右,纯收入超过3000元。”潜江市龙虾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刘挺介绍,为保证小龙虾的成活率,潜江市为标准化虾稻田装上了更先进的设备。

  “现在的虾稻田里,水质、水温、溶氧量等设备实时监测,数据传输到合作社的后台中心,如有异常,技术人员会立即到田里解决问题。”刘挺说。

  稻渔综合种养带动水产养殖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大量适销对路的生态优质水产品。据了解,我国稻虾种养主产区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十三五”末,稻虾种养面积和水产品产量分别为1892万亩、206.23万吨,分别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和水产品产量的49.22%、63.38%。(记者 常 钦 叶传增 胡婧怡 吴 君)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山东青岛举行海上巡游迎接中国航海日

  • 漫画视界|警惕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防晒,究竟该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伤害与拥抱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07-11 09:58
生命只有一次,心脏健康不容忽视。唯有提高对心梗症状的警觉性,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才能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心”防线。
2025-07-11 09:58
晒后背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其核心在于借助盛夏充沛的自然阳气,通过阳光照射背部,来提升人体自身阳气。
2025-07-11 09:58
截至7月10日,我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安全平稳运行超2000天,标志着这条纵贯南北的能源大动脉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025-07-11 04:55
从自然资源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办公室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38处,同比增长31%;新发现矿产地中,大中型矿产地25处。
2025-07-11 04:10
时下,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社交娱乐的重要工具。多学科专家指出,当我们刷手机出现注意力极度涣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情绪化反应严重、深度学习能力下降、空虚感增加等症状时,就表明我们的大脑正在被“腐蚀”。所谓的“脑腐”,即因长期暴露于碎片化信息而引发的认知衰退与脑功能损伤。
2025-07-11 04:10
由于肉眼很难发现水污染的情况,洪水之后饮水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山泉水、河水、湖水等。肖丹提醒,如果不适症状较为严重,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呕吐、严重腹泻、脱水、意识障碍等,或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少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025-07-10 09:3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自然科学基金委作为我国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制定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2025-07-10 09:33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相关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这1935.3克宝贵的月壤,使得月球样品研究进入“嫦娥时代”,开启了人类认识月球的新纪元,也为中国月球研究走向世界前列奠定了基础。 一年来,中国科学家们已经利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取得许多科学突破。
2025-07-10 09:32
2024年嫦娥六号任务首次从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采回月球样品,为揭示该区域物质成因提供了直接证据。综合元素和矿物组成分析,南极-艾特肯盆地镁环物质主要为斜长石(63%~67%)和低钙辉石(25%~27%)组成的亚铁苏长岩。
2025-07-10 09:32
7月9日,在北京航天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中)、宋令东(右)、王浩泽在记者见面会上敬礼致意。 在神舟十九号乘组中,航天员王浩泽也是一位90后,更成为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
2025-07-10 09:30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记者8日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通过创新地质找矿理论,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
2025-07-09 09:39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将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争议。
2025-07-09 09:39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2025-07-09 09:37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实验发现硅-22的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
2025-07-09 09: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