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聚焦前沿科技创新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20届年会在长沙召开
首页> 食品频道> 食品要闻 > 正文

聚焦前沿科技创新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20届年会在长沙召开

来源:中国经济网2023-10-27 13:49

  10月24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十届年会在湖南长沙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等7家单位共同承办,长沙市科学技术协会支持。本届大会共设置相关活动40余场,近300个主题发言或专题报告,吸引了来自食品科技界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近2000人参会。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十届年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在大会致辞中表示,过去的二十年,我国食品科技创新不断前行,中国食品工业在健康转型中快速发展。当前,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任何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向科技创新要方法、要答案,食品产业未来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

  对于未来我国食品产业如何把握科技创新,孙宝国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一是科技创新要坚持“双向发力”。食品工业是民生产业,食品科技界既要有“沉下去”的耐力,专注于实验室“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原始突破。又要有“走出来”的魄力,关注科技成果进入市场后“从1到无穷”的产业化发展路径。二是科技创新要寻求突破。产业界要充分发挥食品高校和科研机构多、创新人才集聚、产业体系相对完善的资源优势,通过不同思维模式以及专业知识的碰撞交融,形成新的交叉点、创新点,为食品科学研究与产业化发展探寻新思路。三是科技创新不能盲目“追热”。缺少中长期规划的系统研究终究会伤害行业的长期发展。尤其是食品科技界在中国传统食品现代化的征程中更需要专注,攻克中国食品某一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四是科技创新要激发青春活力。当前,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未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将继续通过更多丰富多彩的青年活动引导和鼓励青年学子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蓄能。

  在大会报告环节,陈卫、吴清平、单杨等多位食品领域院士带来的权威报告,聚焦战略需要、科技前沿和人民健康需求,分享各自深耕领域的学术成果、产业化对接进展,展望食品前沿领域的科技创新,成为本届年会上众多与会者关注的亮点。

  食品安全是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在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类要素中,微生物是最主要因素,其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污染是全球食品安全的主要威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围绕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与未知食品安全防控技术展开介绍。

  “一株微生物有可能造就一个大企业,一群微生物群有可能成就一个大行业。”他介绍称,其研究团队近十年来对全国重点城市和地区的主要市售食品全面系统开展了食品微生物安全风险识别、重点追踪和定点监测研究,并进行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组学分析,建立起我国最大和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资源库、食品安全标准菌种库,并在此基础上率先建成了我国首个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大数据库的构建,对于推动我国食品产业链中未知食品安全风险识别、快速检测和高效防控技术的发展进步,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微生物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食品学科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是我国食品科技发展的基石,关乎我国食品产业的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介绍了我国食品学科发展情况及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陈卫表示,我国的食品学科发端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从农学中分离、独立建系、院系调整、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到转型发展的过程。在逾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食品学科已形成世界最大的食品学科群,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

  陈卫指出,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要看到所存在的不足,即学科特色和布局还有待提升、学科教师队伍中高层次领军人才数量不足、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创新。在他看来,补齐短板的关键在于三点,一是服务国家战略,构建政、产、学、研整合的教育生态圈;二是人才培养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布局+未来需求导向”。三是坚持以德树人,优化师资队伍评价制度,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食品科技界如何践行大食物观,如何以科技实现产业大发展,满足人们的新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洞庭实验室主任单杨以柑橘产业为例进行了分享。单杨全面介绍了世界和中国柑橘产业的现状、柑橘功能性成分及其健康功效。他表示,柑橘类植物功能性成分具有改善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营养作用,将成为未来健康产品和药物开发的重要来源。但柑橘类植物资源高效高值综合利用需要创新思维和方法,突破工业化绿色加工技术瓶颈,为乡村振兴和大健康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在年会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会士授予仪式,2023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突出贡献奖、杰出青年奖、《中国食品学报》优秀论文奖的表彰仪式,发布《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2022年版)》《乳品与成年人营养健康专家共识》。(记者 韩肖)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 银川:做好供热保障 群众温暖过冬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