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数智伊利”亮相2024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
首页> 食品频道> 食品要闻 > 正文

“数智伊利”亮相2024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

来源:光明网2024-07-23 05:08

  7月16日至18日,以“健康无处不在——可持续发展的2030时代”为主题,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三届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伊利作为健康食品行业的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赋能大健康”分论坛上,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刘春喜发表题为“从制造到‘智’造,智慧乳业让世界共享健康”的主旨演讲,向世界展现伊利数智化建设的先锋之姿,以及中国乳业创新发展的美好图景。

“数智伊利”亮相2024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刘春喜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赋能大健康”分论坛上发言

  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是卫生健康领域的综合性国际化交流平台,自2018年设立以来,始终聚焦前沿议题和最新科技,积极推动全球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正深度融入健康产业发展。乳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也迎来数智化转型的浪潮。2019年,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提出构建“全球健康生态圈”。作为“生态圈”建设的重要部分,伊利率先完成了跨越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全链数字化布局,打造更加高效、更可持续、更为智慧的乳业产业链,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健康的产品,引领中国乳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向“智”而行,赋能全链数智化

  在位于呼和浩特市的伊利现代智慧谷中,一条条现代化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转着,高速灌装机精准地将牛奶灌入包装盒,装箱机器人、缠绕机器人、码垛机器人等先进设备紧密配合,自动将生产好的产品打包好并送入冷库。

“数智伊利”亮相2024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

  伊利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的生产线

  这只是伊利引领行业数智化升级的一个侧面。从田间地头到牧场车间,从超市货架到百姓餐桌,伊利把数智化技术应用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以“数智力量”全面提升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上游,伊利建设智能牧场,用数字化智慧管理奶牛的“衣食住行”,并向合作牧场免费开放“伊利智慧牧场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3.0”,随时为牧场提供行业领先专家“会诊”。在中游,伊利打造智能工厂,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更在生产、流通、服务等环节实现了降本增效。在下游,伊利大力推动“全域、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消费者数字化运营,搭建了覆盖400多个数据源的大数据雷达,将市场洞察的时间缩短至3.5天;还开发了与1.5亿消费者在线协同共创新品的智能洞察系统,推动产品创新,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营养需求。

  以“智”造之力,全方位守护消费者健康

  奶及奶制品是一种易消化吸收、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可以提供优质蛋白质、维生素B2,尤其是钙的良好来源。然而,我国居民奶及奶制品的摄入量远低于推荐量。在不久前的2024全民营养周活动中,“加奶”成为关键议题之一,以提升消费者对平衡膳食的全面认识。伊利作为乳业龙头,以数智技术为抓手,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并将技术成果应用于产品中,为消费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

  以伊利近期启动的母乳研究AI应用平台为例,该平台融合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为婴幼儿配方产品的设计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通过模拟配方在婴幼儿体内的代谢过程,该平台能够精准预测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从而优化配方组合,确保在婴幼儿的成长中提供更为科学且精准的营养支持。

  原始创新、乳品深加工、可持续包装、草种和牛种研发培育……在数智技术的赋能下,伊利在多个创新领域取得瞩目成就,加速成果落地,在为行业注入创新活力的同时,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营养支持。

  数智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各行各业的创新变革注入了强大动力。以伊利为代表的中国乳业,正将数智化升级融入全产业链的“毛细血管”,推进全产业链从制造向“智造”升级;加速推动科研创新,以更全面、更科学的创新产品,赋能消费者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晓伊)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