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第二十四届中国方便食品大会暨方便食品展在江苏昆山举行
首页> 食品频道> 食品要闻 > 正文

第二十四届中国方便食品大会暨方便食品展在江苏昆山举行

来源:光明网2024-08-29 17:54

  8月28—30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江苏省昆山市举行“第二十四届中国方便食品大会暨方便食品展”。大会以“中国方便食品锻压之下的‘新质’之光”为主题,设置两轮权威报告和5个分专题、3场沙龙,从科技赋能、产业创新、市场变革、消费引领、渠道转换等多个维度,通过60余个专题报告的交流,聚焦行业所需,破解发展共性问题。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与积淀,中国方便食品大会已成为食品行业的品牌会议,成为方便食品行业未来发展的“风向标”。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孟素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洞庭实验室主任单杨,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等业界权威专家学者,以及包含百余家知名企业的近700位业界代表参会。大会开幕式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洞庭实验室主任单杨在开幕式上,代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2023—2024年度方便食品行业十大创新趋势”。

  向“新”发展——有深度、有温度、有广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在大会致辞中表示,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第一袋方便面、第一包汤圆的相继问世,我国方便食品产业拉开序幕。三十年来,依托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方便食品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式探索到如今的精细化加工,用30年的时间,培育并逐渐形成一条上端连接“三农”下端牵动百姓餐桌的全产业链。30年来,中国方便食品大家族不断扩容,从方便面、挂面、速冻食品等传统品类,到伴随方便面起家并逐渐发展壮大的风味配料、方便食品机械装备等关联行业,再到近几年发展得风生水起的调味面制品、全谷物食品、预制菜等新兴行业。30年来,方便食品不仅满足人们日常饮食需求,更是在各种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应急救灾功能。方便食品产业是一个“有温度”的产业,而支撑这一产业发展的正是一群有情怀的方便食品人。对于方便食品产业的未来发展,孙宝国建议,一方面,要以科技创新加速形成方便食品产业新质生产力。从行业30年的发展轨迹来看,尽管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使命,先后聚焦于食品安全的危机应对、标准法规的创新引领,以及营养健康的时代需求,但归根到底都是以科技促发展,未来还需继续强化,尤其是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聚焦于“人”,形成品牌“长红”的发展路径。在“理性中求平衡、节俭中要精致”的消费趋势下,企业既要在内部培育核心技术人才团队,又要关注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抓住产品差异化的本质。以产品为载体,为人们提供更便捷、更美味、更健康的饮食体验感和价值感。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一级巡视员李泰然在致辞中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把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坚守安全底线,有效维护公众健康。一是致力于构建最严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到目前已累计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610项,包含2.3万余项指标,涵盖我国居民消费的340余种食品类别,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从生产加工过程到终产品全链条、各环节主要的健康危害因素。二是致力于构建精准高效、科学权威的监测评估体系。建立了国家风险监测数据库、中国居民食物消费量数据库、毒理学数据库等三大数据库和有害因素监测与食源性疾病监测两大监测网络,监测已覆盖超过99%的区县、食源性疾病监测超过7万家医疗机构,绘就重点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风险地图”。三是致力于从吃的安全到吃的健康的提升。国家卫生健康委大力推进国民营养计划和合理膳食行动,牵头引导公众、食品行业和政府有关部门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好营养健康的作用。他指出,方便食品承载着保供给、提风味、促健康等多方位的消费需求,需要监管部门、产业行业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安全、营养、健康等的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将积极支持行业创新,持续通过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监测评估、推进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等工作,助力方便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李强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从传统的方便面到创新型预制菜、调味面制品,方便食品凭借便捷性和多样性在我国蓬勃发展,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方便食品上游是粮食加工和乡村振兴,下游与消费者一日三餐必不可分,既是民生产业也是战略保障工程。下一步,需要全行业携手助力我国方便食品行业的创新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将持续推动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不断完善行业产品体系,健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编制食品领域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系统推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追溯等关键业务场景的数字化改造。此外,还将开展传统优势产区和地方特色产业重点培育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继续支持方便食品行业的发展,以“三品”战略为抓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食品产业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

  深度解析——穿越“收缩,跨向“新质”,信心就是阳光

  在大会主题报告环节,来自科技界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从俯视行业的视角,深入剖析行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探寻行业未来发展的新机遇。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孟素荷教授以“穿越收缩 跨向新质”为主题,对2023—2024年中国方便食品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度解析。

  “方便食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必然。”孟素荷表示,在全球经济呈现微弱复苏的大背景下,中国食品工业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增长潜力,而方便食品产业是食品工业中的重要板块。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全国方便食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近2800亿元,同比下降约14%;利润总额138亿元,同比增长25%。从整体来看,全行业处于激烈变动中,主体稳定,新品类增长,健康转型加力,核心竞争力提升。孟素荷分析指出,从行业细分板块来看,进入2024年上半年,行业整体回升,方便面动荡、速冻食品回升,新品类快速进入,米面制品仍在深度调整中。

  方便面:向内发力、向上提升。2023—2024年,方便面行业进入从高速成长向低位调整的重要阶段,呈现出“主体稳健、外延加深、迭代加速、健康提升”的韧性和向内发力的特征。市场受到较为激烈的冲击,一方面,随着餐饮的恢复及新兴速食产品的发展,传统消费场景出现转移,成长空间被挤压。另一方面,市场对中低价位方便面的需求反弹,行业向中高端方便面升级的目标受阻。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100余家规模以上方便面生产企业,累计完成产量近440万吨、收入近790亿元、利润总额近50亿元。进入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触底回升4%,主体阵容稳定,产品结构向上调整的目标坚定。全行业进入理性竞争的成熟期,市场集中度较高。压力之下,各企业加大培育自身的竞争优势,差异化趋势逐渐显现。同时,有特色的中型企业发展稳定,目前依然是市场创新的主体。

  挂面:“活下去”,走出困局。2023—2024年,挂面行业的主题是“活下去”。当前,我国挂面行业基本格局尚未发生大的改变,整体市场依旧分散。行业在低价产品上的竞争消耗了产业发展优质动能;中高端挂面市场增长艰难。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面制品分会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挂面行业总产量690万吨,较上一年持续下滑。挂面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正在压力下推进,价值提升之路已经形成。健康化、营养化、功能化方向不变。同时,满足餐饮业对不同面体的需求,形成B端的突围,实现C端、B端的双轮驱动。值得一提的是,挂面装备的智能化发展从示范生产线起步,目前挂面企业装备国产化已达到较高水平,自动化水平可与世界比肩。

  速冻食品:小步慢跑,迈入新赛道。2023—2024年,速冻食品行业正进入深度的结构调整期。速冻食品行业原有的产业链、冷冻物流和品牌优势,理应成为冲击预制菜的头部方阵,但在预制菜边界尚不明朗的当下,速冻食品企业与预制菜的关联与取舍处于模糊状态。与此同时,团餐市场、餐饮市场对标准化、安全优质的速冻预制食品需求巨大,行业的发展进入双轨时期。因此,要在原有轨道上提升“老三样”产品的丰富度,加大传统与文化的附加值;同时,深耕团餐市场,加大对牛羊肉禽类产品、微波食品等新品类从B端向C端突围。

  调味面制品(辣条):从乱到治,进入理性成长期。调味面制品(辣条)是我国地道的草根食品,风格朴素而浓烈。近年来,随着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消费升级为调味面制品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以卫龙、麻辣王子为代表的调味面制品行业近年来不断加快转型升级与产品创新。同质化竞争,专用装备的开发与标准化,及持续的科普宣传,是行业未来发展的三大瓶颈,需要逐一破解。

  风味配料:进入突破科技瓶颈关键期。2023—2024年,风味配料行业的发展相对平稳,大部分企业产量与销售额均实现正增长,但整体发展缓慢。未来,风味配料行业将向风味健康双导向、多元化、方便化、绿色环保方向发展。风味配料行业已进入二次创新的关键期,每一个小的创新,都为行业的“增容”和品类创新提供关键支持。我国方便食品的创新,已从规模效应转为差异化竞争,形成差异的关键已从原料转向风味——在风味配料,在口味创新。突出自身优势,与下游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在核心竞争力上发力,行业将培育出各具特色和优势的“高地”。

  食品装备:加大原始创新,向精细化、数智化推进。出于食品工业产业升级的需求,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整体向好。装备行业的平均利润率9%,增长了1.3个百分点。方便食品行业对装备汰旧换新的步伐放缓,但精细化及环保的要求普遍提升。与此同时,在行业压缩产能、提升价值的背景下,对面机与装备精细化、智能化、创新的期待加深。装备尤其是专用装备的自主创新,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竞争。

  “方便食品目前经历的动荡与发展,是我国工业经济在复杂环境下的自我修复,自我提升的缩影。传统的增长方式已成过去,新的生产方式逐渐凸显,穿越收缩时代,快步跨入新质,信心就是阳光。”孟素荷说。

  乘风破浪——共探行业发展新路

  大会期间,多位专家和企业家从营养健康、标准建设、创新实践、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大会报告,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启发以“为人类和地球的健康发展发掘稻米的营养宝藏”为题作报告。张启发指出,胰岛素抵抗是多种亚健康和重大疾病的根源,快速消化的高碳水饮食如精米白面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表明,足量全谷可全面降低疾病风险约30%。“主食”应承担提高营养健康水平的使命,应该改变几千年来稻米仅为人类提供能量的状况。张启发分享了米饭型全谷黑米的创新应用实践。他介绍,全谷黑米糖负荷相对较低,富含膳食纤维、花青素、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对人类营养健康有益的物质。要实现“主食全谷化,黑米主食化”。食品安全标准建设是方便食品产业规范、健康发展的基石。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指出,近年来,从生产到消费全链条,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持续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该标准体系不仅包括主要健康危害因素,还兼顾了各类人群的营养健康需求。李宁重点介绍了与方便食品相关的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的修订思路,扩大可强化的食品类别和允许强化的营养素种类,促进方便食品更加营养健康化,从而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预制面制品因即食、即烹、即配的特点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预制面制品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原所长魏益民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坦言,对中华传统面制品生产中的科学问题认识不足,研究基础薄弱,导致技术开发和工艺设计缺少理论依据,影响产业高质量发展。魏益民表示,对此,要分析产业发展的着力点,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还要结合市场需求和产品开发,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成果和社会资源,确定企业转型的切入点。同时,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

  在行业领袖论坛上,今麦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范现国、安井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清苗、IFF副总裁兼IFF Nourish事业部大中华区总裁李永敬、通用磨坊(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兼董事总经理苏强、日清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安藤清隆、统一企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速食事业部总经理岳兵、康师傅食品安全研管中心副总钟国兴、乐斯福集团思宾格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Gunes Karababa(金太阳)等企业高管围绕各自的理念更新、科技革新、渠道创新,通过深刻的战略思考,共同在智慧碰撞中孕育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面制品分会主任委员、吉林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景圣共同主持了该环节。

  只有风味、工艺的不断革新,原料的创新升级,国产化装备的不断推新,方便食品产业才可以稳步向前。大会特设方便食品的工艺革新与市场洞察、“挂面+风味”融合创新 发掘消费新需求、冷链食品的多元化发展与新赛道构建、数智化装备引领方便食品未来、第二届全谷物创新与发展论坛等5个专题论坛,云集方便食品领域的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围绕上述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首次由北京移师昆山的方便食品展全面升级,实现强强联合,联动上海与江苏,汇聚行业翘楚,辐射全国方便食品企业。展示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展商数量近百家,总观展人数预计破万余人次。历经20余年的精心培育,方便食品展已发展成为涵盖方便面(米粉、粉丝)、挂面、速冻食品、调味面制品、自加热食品及方便休闲食品、咸味香精调味料、加工设备、冷链装备、产品包装等上下游全产业链相关企业最新成果展示的舞台。层出不穷的方便面、速冻食品、方便米粉、杂粮挂面等创新产品,吸引了与会者驻足品尝。

  大会期间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方便美食节中产品品鉴和创新产品选品会,微博端线上话题讨论、现场直播巡展,以及天淘活动现场直播带货等。(战钊)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巾帼共绘新时代

  • “世界市长对话·敦煌”活动外国嘉宾参访敦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