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代言人黄渤组团朱广权,央视新闻直播“真探”金龙鱼工厂,探秘食用油里的大学问
首页> 食品频道> 食品要闻 > 正文

代言人黄渤组团朱广权,央视新闻直播“真探”金龙鱼工厂,探秘食用油里的大学问

来源:央广网2024-09-23 09:41

  煎炒烹炸、煮炖腌卤、酱拌烤涮,美食几乎都要靠食用油加持。那你知道,根据《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计算,人的一生大概要吃掉多少食用油?

  答案是:约1.24吨!相当于7000多瓶160mL可乐。

  然而,面对市面上五花八门的食用油,你是否也选择困难?如何挑选一瓶好油,让健康与美味兼得?

  9月9日,金龙鱼1:1:1TM代言人黄渤携手总台主持人朱广权,带领消费者代表母婴博主苏酥酥、营养师洋洋化身“真”探团,深入金龙鱼工厂心脏地带,探索一滴油背后的科技与匠心。

代言人黄渤组团朱广权,央视新闻直播“真探”金龙鱼工厂,探秘食用油里的大学问

  金龙鱼1:1:1TM倡导膳食脂肪酸均衡

  食用油是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每天吃油,并不只是为了美味,脂肪是人体三大宏量营养素之一,人体不能自行合成必需脂肪酸,需要从食用油摄入提供。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这三者的合理平衡对健康饮食至关重要。

代言人黄渤组团朱广权,央视新闻直播“真探”金龙鱼工厂,探秘食用油里的大学问

  金龙鱼1:1:1TM是用8种食用植物油经科学配比,调和而成,1:1:1中的三个“1”分别代表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这三种脂肪酸在人体内有不同的作用,保持适当的比例有助于维护人体健康。金龙鱼根据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DRls,根据国人饮食摄入习惯特别调制配方,协助国人膳食脂肪酸摄入均衡,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营养更加均衡的食用油选择。

  再升级,零反式脂肪更健康

  今年年初,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提出新目标:到2025年,在全球食品供应中消除工业生产的反式脂肪。为什么要把反式脂肪酸“拒之门外”?

  《2023年倒计时:世卫组织2022年全球反式脂肪消除情况报告》显示,全球有50亿人无法避免导致心脏病的反式脂肪。肥胖、内分泌紊乱、肝脏疾病、致癌风险等都与反式脂肪相关。那么,如何在食用油领域消除反式脂肪酸呢?

  在金龙鱼工厂的精炼车间,“真”探团成员们见证了食用油如何从“毛坯”到“精装”的全过程。

代言人黄渤组团朱广权,央视新闻直播“真探”金龙鱼工厂,探秘食用油里的大学问

  深入精炼车间,“真”探团成员看到金龙鱼如何通过科学的魔法,让每一滴油都纯净、健康、营养,一起揭开了绿色精准适度加工工艺的神秘面纱。

  与传统工艺相比,绿色精准适度加工工艺是指在探明油脂加工过程营养成分和危害物迁移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坚持精选原料、精准识别、精细制油和精炼适度的“四精原则”加工方式。通过这种工艺,可保证原料油本身含有的维生素E、植物甾醇等有益营养成分保留率达8成以上,同时控制反式脂肪生成,将反式脂肪减到“0”。[1]

  得益于绿色精准适度加工工艺,金龙鱼1:1:1TM不仅消除了产品中反式脂肪,更让每一滴油里的营养物质得以很大化保留。

  好油还得好吃,“真”探团变“饭搭子”

  食用油绕不开的话题就是风味。地貌、气候、物产不同,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自然千差万别。对于“好吃”,金龙鱼是如何验证的呢?

  在益海嘉里金龙鱼还有一个金龙鱼烹饪研究院。做到了营养、健康的金龙鱼1:1:1TM还要彻底征服“真”探团的味蕾。

  当年电影《蛋炒饭》的主演,今天的金龙鱼代言人黄渤,“厨神”底蕴尤在。再次掌勺蛋炒饭,赢得一众赞誉。金龙鱼1:1:1TM调和的不仅仅是营养和健康,还有不可辜负的美味。

代言人黄渤组团朱广权,央视新闻直播“真探”金龙鱼工厂,探秘食用油里的大学问

  风味更加柔和的金龙鱼1:1:1TM,糅合东方养生哲学与西方的营养科学,不仅兼顾南北风味偏爱,更适合烹饪营养均衡又兼具中国特色的佳肴美味。

  “属于粮油行业科技创新接力赛还远没有到终点。”但以“打造世界安全餐桌食品”为己任的金龙鱼正在一次次创造着科技创新的新起点。

  [1]产品反式脂肪含量实测值≤0.3g/100g,符合GB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0”界限值标准。

注:此文属于光明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云南盐津: 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