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滋味的尽头,是诗酒年华、山川大海
首页> 食品频道 > 正文

滋味的尽头,是诗酒年华、山川大海

来源:光明网2022-04-14 09:09

  餐酒搭配,一个困扰人类数千年的甜蜜烦恼。

  自从酒这种让人欲罢不能的饮品诞生第一天,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怎么好好享用它的思考。

  未经蒸馏的酒中含有大量残糖、氨基酸,人们常常通过加料的方式凸显其滋味的层次,比如加入姜丝、话梅温热的黄酒;加入肉桂、橙皮的热红酒;加入碎冰、柠檬的精酿啤酒……

  非蒸馏酒的配菜,力求简单霸道。一盘炸花生米、一块干酪、几片生火腿、一袋薯条,就以高度浓缩的滋味占满口腔。

  在这种餐酒搭配的逻辑里,酒是配角,菜是主角。

  蒸馏酒正好相反:经由蒸馏提纯后的酒液更干净醇厚,更重要的是,微量的高级醇、酯类、酮类,在酒体老熟的过程中,诞生出了让人遐想空间巨大的醇甜、鲜爽、悠长和回甘,是当之无愧的餐桌主角。

  此时,作为配角的菜肴,呈现出另一种面貌。比如搭配白兰地的香煎小羊排、鹅肝酱;搭配威士忌的烟熏鲑鱼、培根;搭配杜松子酒的菲力牛排、蛋奶酥……它们的共性,是以精贵的食材和繁复的工艺外表,妆点蒸馏酒锐利的锋芒。

  中国传统白酒的配餐,当然也遵循蒸馏酒的标准。

  无论是味型丰富的川菜、原香原味的粤菜、烟火气十足的鲁菜、还是刀工精细制作了得的淮扬菜,它们都天然是中国传统白酒的优秀配菜。

  但餐配白酒的精进道路远不止此。

滋味的尽头,是诗酒年华、山川大海

  蓝鳍金枪鱼——很少有人知道,这种今天动辄拍卖到天价的高级鱼类,在一百多年前并不受人待见。在当时的日本,人们更倾向于食用鲷鱼这样的白身鱼。

  原因是,自公元675年天武天皇下达“禁肉令”以来,日本人已经千年不吃红肉。在由蔬菜、稻米和海鱼构成的食谱里,人们的口味被培养得越来越清淡,很难接受油脂丰富、充满张力的食材。

  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肉食解禁,以和牛、金枪鱼为代表的红肉开始流行。尤其是金枪鱼上腩(大腹),以其多汁柔嫩的滋味和多层次的口感,很快在日本成为最昂贵的食材之一,并衍化出赏心悦目开鱼仪式。

  所谓的“开鱼”,指的是将一条完整的蓝鳍金枪鱼分切料理的过程,它是厨师刀工的考验,也是一场极具观赏性的技术表演。

  执刀厨师先用刀从鱼的胸鳍下刀,然后再从鱼的侧面发力,沿着金枪鱼的侧面将鱼身分割开,并将骨肉进行分离。最后,按部位分开,分割成长条块,按照客人的食量和器皿的形状,切成小片或小块。

  整个过程,不仅需要执刀厨师有深厚的鱼类解剖知识及熟练的技术保证,还要他们秉承开鱼的精神修养。

  蓝鳍金枪鱼大腹里最肥美的侧面部分被称为“霜降”,脂肪融合在鱼肉之中,分布出霜降一般的纹理。用来做寿司,可以与绵糯的寿司饭融合得天衣无缝;

  而大腹的底端,则是筋肉与肥腩交叠的“蛇腹”,这一部分价值很高,但处理难度更高。直接吃的话,筋肉很难嚼烂,但如果用酱油、味淋和上好的白酒腌渍、促其熟成,就能获得无与伦比的鲜甜和嫩滑。

  如果用佰草香董酒腌渍蛇腹,则更能加分,其独特的草本复合香味,能为金枪鱼的蛇腹肉提供袅娜的气质;而醇厚的酒体,则更利于筋肉的软化,把原本桀骜的口感,驯服得妥帖而明朗。

滋味的尽头,是诗酒年华、山川大海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即便到了今天,更肥腴的鲑鱼(三文鱼)依然远远不如金枪鱼来得贵价且受欢迎。事实上,这是一种味觉折中的体现:鲷鱼为代表的白身鱼,蛋白质含量高、油脂含量低,滋味清淡、缺乏张力;而鲑鱼则正好相反,油脂丰富、食用后有强烈的饱腹感,但蛋白质含量低,缺乏悠长的回甘、回甜。

  金枪鱼则取二者之长,油脂与蛋白质达到了某种平衡。从口味角度论,一口入魂,口腔充盈感与海鲜的甜能够兼得;而从健康角度论,它能带给人更全面、更均衡的营养。

  而今国内得以见到完整的一条金枪鱼开鱼仪式,“佰草香之夜”盛典是其一。

  2019年和2021年,在中国糖酒商品交易会期间,董酒分别在成都太古里ABBAYE比利时餐厅举办了“佰草香之夜”活动,健康美酒、珍馐食材、仪式感十足的开鱼仪式,在此碰撞。

  鲜有人知的是,这里还曾是成都百年历史遗迹——马家巷禅院。董酒选择在这里举办“佰草香之夜”,不只是美食美酒品鉴,更是自我升华的道场:

  它以兼容并包的姿态,联结来自山川大海的健康食材,参与到它们的制备、烹饪和佐餐中,让这一桌凸显高级味觉、带有先锋色彩的餐酒搭配,成就了今天中国餐桌的一抹亮色;

  它以传承有序的配方,和与时俱进的工艺,缔造了中国传统白酒愈陈愈美的性格,和生生不息的命运。

  2022,待到疫情过去,董酒邀你相聚成都,再次体验“佰草香之夜”盛典。(刘文)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渝昆高铁长水机场站建设取得新进展

  • 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在西安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网络的经纬,更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而今这张网络正被快速撕裂。联合国也呼吁各国迅速编制与KMGBF目标一致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并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2025-05-22 09:44
自然界中,鱼类能在水流复杂多变的水下灵活游动、避开障碍,主要得益于身体两侧能感知水流变化的侧线系统。
2025-05-22 09:42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的奋斗路上,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2025-05-22 04:35
与大科学装置近距离接触,聆听院士专家讲解科学前沿,沉浸式感受神奇的科学现象……近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举办,所属135个单位“开门迎客”,
2025-05-22 04:35
从闽北山乡到广袤神州,科技特派员制度历经20余载深耕厚植,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025-05-22 03:40
(解读人:王挺,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本文原载于《科普时报》)
2025-05-21 17:56
基于全基因组SNP的种群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全球雪豹可划分为两大遗传支系:北部支系和南部支系。基因组水平评估发现,相比雪豹南部支系,北部支系的基因组杂合度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这些特征与其演化历史及较小的有效种群大小相吻合。
2025-05-21 09:38
我国的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三项遗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5-05-21 09:43
科学家发现,在线辩论中,GPT-4一类的大语言模型(LLM)如能根据对手的个性化信息调整论据,其说服力将比人类高64.4%。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Francesco Salvi和同事分别将900名美国人与另一个人或GPT-4配对,使双方辩论各种社会政治议题。
2025-05-21 09:40
近日,清华大学李菂团队联合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多国天文学家,综合“中国天眼”FAST和南非MeerKAT阵列望远镜的优势,对银河系球状星团进行了高精度的脉冲星偏振普查。
2025-05-21 09:37
人形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外形特点,可以在很多工作空间实现与人类相似的工作效能,并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
2025-05-21 09:36
研究团队综合了多种来源的观测和模拟证据,揭示了极地关键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北极气温以每十年0.68摄氏度的速率升高,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南极和青藏高原也呈现出明显增温趋势。
2025-05-21 09:35
生长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几乎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每个过程。
2025-05-21 09:33
科研人员近日首次公布在我国空间站发现一个微生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天宫尼尔菌”,相关科研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上。
2025-05-20 10:24
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肺活量从童年到老年的演变过程。
2025-05-20 10:21
津潍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沪通道和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5-20 10:20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杨荣贵与其在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团队,制备出一种可大规模生产的多级有序穿孔结构铜网,其散热能力优于已报道方案。
2025-05-20 10:19
按照经典理论,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后,每个子细胞核应当至少获得一套完整的单倍体染色体,以确保细胞正常发育和功能发挥。然而,最新研究却发现,在某些特定真菌中,
2025-05-20 03:55
最新气候数据显示,全球气温仍然极高,2025年将与2024年一道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5-05-19 10:49
5月17日,江西省首颗自主发射的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南昌航空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2025-05-19 10:47
加载更多